旅加散記(二)初識溫哥華
Author作者:Kevin Xu徐永強 2018.05.25
Author作者:Kevin Xu徐永強 2018.05.25
第二篇 初識溫哥華
對溫哥華的初步印象,通過日子的推移,在逐步形成。溫哥華地區(當地叫大溫Great Vancouver)由好些城市組成:溫哥華、北溫、烈治文、素裡、本拿比等等。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人?不清楚,因為她是一個在不斷擴大、不斷有新移民登陸的城市,所以當地人也只是說個大概:呃,大概一百兩百多萬人吧。管他呢,我們又不是討論地理。她西臨太平洋,北面是群山,當中有菲沙河流過。氣候溫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我們來到溫哥華時,這裡正開始夏天,說是夏天,但比中山涼快多了,而且一早一晚溫差較大,有太陽沒太陽溫差較大,這裡的太陽很厲害,仿佛要把你烤熟一般。所以這裡衣服各有各的穿法,因為一天可以有四季,隨你喜歡。夏天的溫哥華有它的美:此時正是百花盛開的時候,愛花的溫哥華人在自己的花園上種滿各種各樣的鮮花,百花爭豔,美不勝收。我們的房東老太在房子周圍種了一圈玫瑰,她叫這為玫瑰園。由於花多,所以這裡的小孩很容易得花粉敏感症。我們常在飯後帶BB們去散步,走在寧靜的街道上,沐浴著下午7、8點鐘的陽光中,欣賞著各式各樣不同年代的房屋、各式各樣不同創意的花園和各式各樣不同顏色的樹,甚是寫意。夏天正是戶外活動的好時候,這裡每隔不遠就有一個開放式的公園,一大片的草地,有球場、兒童游樂的地方。剛來時,我還說這麼多漂亮的草地球場沒人踢球太浪費了,在中山可是200元/小時呀!一到假日,這些地方便冒出許多人來,打球的、一家老少來玩的、來曬太陽的、騎單車的,大家都用不同的方式盡情享受夏天的太陽——冬天多在室內,真的是不見天日的。
溫哥華華人很多,初來時朋友帶我們去附近的商場購物,整個大統華T&T超市裡幾乎全是華人,賣的東西也基本上與國內或香港的差不多。在這裡一段時間,無論是在超市還是在公司、公園、餐館,也經常看見華人,講廣東話的、講國語的,有的地方你會感覺來了香港,而不是萬裡外的溫哥華。所以有人說,喲,來錯地方了——本想來到國外,肯定有個環境練習英語,沒想到這裡不說英語也可以生活得好好的,反而缺乏機會提高英語了。當然,這裡許多不懂英語的人,只能打華人工,而華人工有什麼呢?不外乎餐館、制衣廠而已。華人是勤勞的,就憑著干餐館、制衣,許多人節衣縮食,也可以供樓養車。新一代的華人,特別是香港和台灣人,則憑著流利的英語、良好的專業技術或雄厚的資金,在這裡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而他們的後代,已很好地與社會融合一體了。
溫哥華是國際大都市,這裡什麼人都有——白人在這裡是老移民了;亞洲人也很多,而且在不斷增加,尤其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大國;黑人很少——可能他們覺得這裡的太陽不怎樣,而且冬天又太冷了吧。人們都很友善,街上遇到也會相互打個招呼,或者微笑一下。當然,現在移民越來越多,不同國度、不同背景的人在這裡相聚,也打破了這裡原有的安寧。治安差了,社會復雜了,物價貴了,找工作難了,這樣社會問題也就多起來了。過去這裡被稱為移民天堂,但現在許多新移民在反思:我們來干什麼?
當然,這裡不錯是一個享受的地方:空氣好,污染少,自然風景美,生活環境好。所以許多有錢的人就落戶在此,把她作為一個休閒的地方。這裡也是小孩的樂土和老人安養天年的地方,教育和老人福利,使他們可以享受社會。但這些福利來自於政府的高稅收,而高稅收又來自中間一代人的努力,所以這裡又是中年人奮斗拼搏的地方。對於新移民,特別是大陸來的許多移民來說,一切得重頭開始。因為他們沒錢、英語不行、粵語不行、沒有社會關系,所以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們對此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我們相信,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