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加散記(九) 成長於溫哥華
Author作者:Kevin Xu徐永強 2018.06.06
Author作者:Kevin Xu徐永強 2018.06.06
第九篇 成長於溫哥華
第六篇講到了寶貝們在溫哥華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溫哥華就是他們一直生活的地方。牙牙學語後開始幾年,他們還和我們一樣講著廣東話。自從進入托兒所生活之後,他們便開始「鬼話」連篇了。不過這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畢竟這裡是英語的國度!雖然上小學時我們一直讓他們上中文學校,但由於他們周圍始終沒有中文的壞境,而且我們本身也沒有堅持家裡一定要說中文,於是中文陣地很快便淪陷了。最後他們提出不再去上中文課,我們也只好作罷。反而到長大後,喜歡語言的女兒忽然有了興趣學習中文。
當然,這也和我們一直放養的態度有關。我們覺得孩子們的成長,父母的角色是指引,而不是安排。從小到大,我們一直是抱著「隨遇而安」的態度,關心並和他們一起成長,不會強迫他們做不喜歡的事情。我們沒有安排什麼遠景規劃——也許本身就是偷懶吧。當然,我們覺得孩子們的出生,賦予了我們父母的責任。從他們的角度來說,我們也是在一個為人父母的成長過程,從他們身上學習。而作為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就十分重要。因為我們的每一舉每一動,對他們來說,影響甚大。
孩子們小時候,我們最常去的地方便是圖書館了。溫哥華每個社區都有一個一定規模的圖書館,圖書種類繁多、印刷精美,我們愛看書,於是也常帶孩子們去圖書館看書、借書,每次都是一大堆書籍捧回家。後來漸漸發現,喜愛看書的女兒閱讀量驚人,常常是一個系列一個系列地看。記得有一次去做常規的視力檢查,醫生跟我們說最影響視力的不是看電視,而是看書,嚇得我們趕緊叫女兒看少一些,幸好現在女兒的視力還不算大差。因為閱讀量大,女兒的語言成績一直很好。有一次,女兒的小學老師跟我們說女兒上課時走神。若在以前國內的教育方式來看,一定認為她開小差,要懲罰了。不過這位老師卻是和女兒聊天,發現原來女兒上課沒興趣是因為已經懂了。於是老師推薦下,教育局對女兒進行了智力測試,並安排了她去參加一個特別教學班上課。在那裡女兒可以很好地用合適自己的方式去學習。
我自己一直對畫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即使來到了番邦異國謀生,這份興趣不減,常在家舞文弄墨。不知是否因為如此,兒子也自小便對畫畫有著興趣,也有著一些天分,至少我認為是比我厲害啦!上中文課的時候,我曾讓他們也練習毛筆字,他們也曾在中文學校的毛筆字比賽拿了獎。只是後來中文沒有繼續上,毛筆字也就沒有繼續練了。不過兒子對畫畫的興趣就繼續著,剛開始我也只是讓他自己自由發揮,偶然上一些暑期繪畫班而已。過了12歲,方才讓他每周去上繪畫課。而他也是一直堅持著,在學校裡的美術成績也是一直名列前茅。後來包括童軍和學校的宣傳海報、傳單、宣傳畫等,他都有參與其中。
我們很幸運地擁有兩個乖巧的孩子,他們從來未曾讓我們擔心生氣。雖然從來沒有上過補習班,但他們成績也是一直很好。也不需要我們去輔導他們的功課,更多地是他們互相幫助。事實上我們想幫也幫不上,女兒上微積分課的時候曾經問我問題,可惜我的微積分早就還給了大學老師了,後來還是她自己解決問題。我們也沒有按什麼智庫的什麼學校排名專門選擇什麼特別好的學校,覺得只要學校的社會環境不要不好就行了。他們就讀的小學很普通,轉校也是因為女兒需要上特別班的緣故。就讀的公立高中在大溫地區算是中等吧,報讀前曾去學校看學生下課,觀察兩天後覺得學生都挺單純的就選定了。重要的是離家近,走幾分鐘上課,他們和我們都感覺輕松,嘿嘿。上中學的同時,我們也讓他們報名去參加了童軍。童軍由加拿大軍隊直接管轄,每周一個晚上利用社區學校進行一些軍事方面的訓練。這在崇尚自由的西方社會裡,可以對小朋友們進行紀律方面的培養。平時他們要進行隊操、射擊、野外生存等方面的訓練,周末有時去露營、野外訓練,有時參加義工或紀念活動。開始他們也是不大願意,畢竟訓練是枯燥和辛苦的,不過後來他們都能堅持下來。特別是後期,因為童軍裡缺乏資歷深的教官(他們在童軍幾年,由小兵升長官了)時,他們又堅持多了幾個月才退役。在這裡我們感覺到了他們的一份責任感。
這裡的小學上課十分輕松,小班上課,一般20人左右,曾經因為有些學校班級人數增太多而引發教師聯盟和教育局的口水戰:教育局想省錢增加人數,教師聯盟則要求增加聘請教師人數以保持每班人數不變。上了高中,就有些像我們的大學,每個學期選課去不同的課室學習。自然而然地,功課是越來越多了。到了高中的後兩年,感覺他們明顯比以前忙碌和晚睡了。以前小時候的長周末,我們常常是一家人到處去,看游行、參加活動、健行或旅行。後來他們慢慢長大,一來功課忙了,二來和同學朋友的聚會活動多了,自然也少了一起活動了。不過一家人去看看電影、吃吃飯還是經常有的。原來我們旅行喜歡去大自然欣賞風景,後來也配合長大的孩子們去有名的城市看地標和博物館。
到了高中最後一年,開始准備考大學了。這裡考大學不像國內集中於幾天的沖刺,而是結合了高中後兩年的綜合成績,包括平時學習、期末考、省考的成績,以及平時參與的學校和社會活動(包括義工、俱樂部和外展項目等)的評價,以及老師學校的推薦等等。所以嚴格來說,是報讀大學而不是考。學校先是召集了家長會,向家長學生詳細介紹了准備的流程,就此展開了報讀大學的序幕。然後學生們便可以根據自己的志願和實力,報讀不同的學校,可以重點出擊,也可廣為撒網(反正損失的只是報名費和時間而已)。我們的小朋友們對特朗普好像特別有意見,所以說不會報讀美國的學校。兒子目標十分明確,雖然我們建議了譬如建築、設計之類實用性較強的專業,但他一心一意想做藝術家,報讀了本地的幾個大學的視覺藝術專業。有夢想總是好的,我也有這樣的夢。雖然藝術的道路會是崎嶇的,但兒子有機會實現夢想,我們當然要支持了!兒子一早選定,反而女兒一直在猶猶豫豫,方向未定。其實我們很多朋友的孩子們的經驗也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甚至上了大學一二年級還在漂浮不定的。她對商業和金融興趣不大,對工程和科學有興趣但沒把握。我們給她分析和建議就是,選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以前我們總是告訴孩子們,學習知識,不一定會給你帶來財富,但會給你的人生帶來樂趣。她的特長和興趣在於語言,最後她決定去讀文科和法語,於是報讀了本地和東部的幾間大學的文科。選好學校,著手的便是報讀的手續,現在都很方便,提交各種資料包括成績都是通過網絡進行。有些學校簡單些,在線填表就是。有些復雜些,需要寫些文字介紹之類的。兒子報讀視覺藝術,則需要畫一批作品,編輯成一個作品集提交,這花了他不少時間。報讀了學校,剩下的時間便是等待,這個時間根據各學校回復的時間有所不同。陸陸續續的,孩子們的好消息接踵而至。這段時間,對於孩子們和我們都是難忘的。拿到幾個學校的錄取通知(先是電郵,然後是平郵),又是一番掙扎——選讀那個學校。還是兒子目標明確,就選定了本地的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艾米麗·卡爾藝術設計大學,這是加拿大有名的藝術大學,以BC省最有名的畫家Emily Carr艾米麗·卡爾命名。女兒思量再三,終於還是選定了McGill University麥吉爾大學。這是加拿大文科最好的大學,而且位於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蒙特利爾是巴黎之外最大的法語城市,也是文化設計之都。雖然開始有些害怕那裡寒冷的冬天,不過想要學習法語和文化的話,那裡是最好的選擇。
不知不覺間,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作為父母,我們有所付出,但也有許多的收獲。我們常和孩子們說,因為他們,我們成為了父母;因為他們,我們享受了家庭的溫暖和快樂;因為他們,我們一起成長。
孩子們,謝謝你們!